范仲淹不是神童,也不是天才。他除了遠祖唐朝宰相范履冰——“北門斗士”傳承的“風骨”和血脈以外,他的學識和哲學世界應該說都是后天形成的。范仲淹由于特殊身世,因此,他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苦學成才的典范。傳說中的“斷齏畫粥”“獨不見皇帝”等故事,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范仲淹刻苦求學、苦讀成才的艱難路徑。關于范仲淹少年學習的經歷正史記載甚少,但地方史志中的記載不少,其中就有六七歲隨繼父任職湖南安鄉,游學當地太平興國觀拜司馬道長學“易”的記載。這是范仲淹接觸中國古典哲學——道學的開始。
其后,正史《宋史》本傳與《宋元學案》記載:“仲淹泛通六經,長于《易》,學者多從質問,為執經講解,亡所倦。”范仲淹畢生之學踐行,皆宗六經、行仁義,而其哲學思想之精華,尤在于《易經》。
我們拜讀《范文正公全集》卷五之《易義》、卷六之《四德說》和《別集》中的二、三十篇賦,則可大致了解范仲淹對《易經》的深刻見解和詮釋的特點:
一是,以闡述《周易》之義理,創立宇宙本體論之基礎;二是,以乾坤二儀、一氣無私、往復周流、生成反復,為宇宙萬物之根源;三是,以陰陽虛實相資、二體合一、為天地自然之常規;四是,以乾陽之氣為宇宙之本體、造化之動因和常理。他還用易學詮釋中庸之“自誠明謂之性”。如此等等,極大地影響了胡瑗、張載、石介等一大批宋初的學者,從而開創了宋學之先河與理學之端倪。范仲淹的哲學見解,無疑對理學本體論的形成,具有開山作用。范仲淹的哲學思想具有以下顯著特征:
(一)基于對矛盾法則的精準把握
“昔者,有圣人之生,建大易之旨。觀天之道,察地之紀,取人于斯,成卦于彼,將以盡變化云為之義,將以存潔凈精微之理;極其數也,必在乎兼而兩之定其位焉,由是在乎三者備矣。”
范仲淹在這里闡明的陰陽觀念是對矛盾法則的認識。他首先承認矛盾的客觀性,它普遍存在于天文、地理和人類社會之中。在自然界是物質性的陰陽二氣流行,在社會中是精神性的道德范疇對立存在。接著,他指出了這種貫穿于天、地、人三材之對立雙方的相互作用是變化的原因。而《周易》的卦爻、卦象分陰分陽,卦的運動造成的卦象的變化,正好表明了天地萬物的變化和發展,顯示出自然與人事的相互聯系。就自然界來說,“天地感而萬物化生”萬物生成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。在造化面前,沒有造物主的影子,也沒有精神性的“理”發號施令。就社會來說,是“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”。國君順乎人心而行仁政,上情下達,下情上達,上下交感,所以能“感之無窮而至乎泰”。在這里,我們找到了范仲淹強調“順民”的哲學根據。
范仲淹以對立統一觀念為方法論。在他用兵、施政過程中,處處貫串著這一辯證思維。
用兵——敵情與我情;攻與守;戰與和;擴大防守與集中兵力;將與兵;中樞與邊帥;祖宗之法與權宜之計;冗員與精兵;獎勵與懲罰;屯田與守寨等。
施政——君與臣;國與民;皇與后;權與常;忠與奸;治與亂;進與退;中央與地方;政治與經濟;尚賢與斥佞;守成與革新;風俗與教化;文治與武功等。都能辯證分析,精準把握。
(二)基于對變化法則的準確把握
范仲淹認為大易之旨就是“無幽不通,惟變所適”。君主執變通觀經緯天地,臣下用變化觀伸展消息,這是《周易》的主人之道。他說:“易之為教也,達乎四維,觀其象則區以別矣,思其道則變而通之。上以統百王之業,下以斷萬物之疑。變動不居,適內外而無滯;廣大悉備,包上下面弗遺。至矣。無幽不通,惟變所適。”
范仲淹用這一思想分析時事,認為潛伏著危機的北宋政權迷信維持之功、不思變革是很危險的。他指出:“惟圣人設卦象,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非知變者,焉能久乎?”知變、適變才能長治久安。范仲淹曾上書宰相王曾等反復陳述這個道理,以后他進入中樞,也是用這個辯證觀點說服宋仁宗支持他領導的“慶歷新政”政治改革。
范仲淹對變化的形式也作了不少闡述,“化”是輕微的變化,變是激烈的變動?;c變的關系是“惟化也,變在其中”,事物都是先有微小的變化,才會巨大的變化。人們認識了這兩種變化形式,就應知道漸進和變革的道理。太陽逐漸地升上中天,河水漸漸地結成堅冰,這是自然界漸進的表現,他認為人也不能“內燥外爭,天地不能愈,而況于人乎!”對變革的肯定,表明范仲淹社會歷史觀的進步性,也表明他對變化法則的深刻認識。
(三)基于對系統法則的精準把握
宙宇是系統的、矛盾的,對立轉化是系統法則的重要內容。由于范仲淹特別重視這一思想,而且有自己的思想特色,有必要著重分析一下。
《易義》對至滿至高而極盛的豐卦的解釋,以為離明在下而震動上行,象征著太陽升至高空,比附君主富有四海垂臨萬民的“王道開大之時”。這時候黑暗變為光明,僵死得以活躍,窮困變成亨通,隱士成為顯達。但是,日過正午則昃,皇極過盛則虧。天下事物都是有盈增就有虛無、有消亡就有生息?!兑琢x》對豐卦的解說是以變化的絕對性證明守中的重要性;而范仲淹則強調“否極泰來,泰極否來”的循環,闡明物極必反的規律性。范仲淹初做地方官時,曾上書這樣分析時局曰:
朝廷無憂則苦言難入,天下久平則倚伏可畏,兵久弗用則武備不堅,士曾未教則賢才不充,中外奢侈則國用無度,百姓困苦則天下無思??嘌噪y入則國聽不聰矣,倚伏可畏則奸雄或伺其時矣,武備不堅則戎狄或乘隙矣,賢才不舉則名囂或假于人矣,國用無度則民力已竭矣,天下無恩則邦本不固矣。
范仲淹的分析具有預見性,十幾年后元昊在興慶稱帝,接著,西夏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了。
范仲淹扎實的哲學功底和超前的辯證思維,為他治軍行政、建功立業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,也為我們探尋范公的哲學精神世界打開了第一道門。
(本文選自《“范公精神”的哲學內涵與核心價值探析》。作者范國強,系中國范仲淹研究會會長,全國學術性社團評估委員會委員,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、博士、教授,范仲淹三十世孫。)